
今年是毛泽东同志题词“向雷锋同志学习”60周年。65年前,18岁的雷锋从湖南长沙出发前往鞍钢,在途经武汉时,他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留念,这张照片也成为了雷锋生前最喜爱的照片之一。雷锋在去鞍钢之前,把自己的名字从“雷正兴”改为“雷锋”,寓意着“去鞍钢打冲锋”,与铁有关,象征着他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。这张与长江大桥的合影究竟是怎么来的?是谁拍的?原片又在何处?近日,长江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访。
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
1958年,18岁的雷锋在响应国家号召前往鞍钢途中,途经武汉并停留。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正是在这一时刻拍下的。照片中的雷锋面带微笑,站在大桥桥头,神情意气风发。他的右臂搭着毛衣,左手提着一只印有图案的白色手提包。照片虽然是黑白的,却散发出浓浓的青春气息。
根据《雷锋年谱》记载,1958年11月13日,雷锋所在的列车停留在武昌站,等待换乘,停留了七八个小时。雷锋与几个老乡一起参观了武汉长江大桥并拍了合影。湖南雷锋纪念馆工作人员郑惠君告诉记者,这一“七八小时”的说法来自相关资料。
雷锋改名的原因
展开剩余73%雷锋从长沙出发前往鞍钢时,不仅改了名字,还怀着为祖国建设奉献的决心。1958年11月12日,雷锋写下《决心书》,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:“克服一切困难,发挥共青团员的热能……为祖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而奋斗到底!”他在报告中提到,自己下定决心要响应国家号召,参加大炼钢铁,成为一名工人。
在出发前,雷锋曾向领导提出想改名为“雷峰”,寓意“能够登高望远”。但经过县委领导的建议,他把“峰”改为了“锋”,寓意着“去鞍钢打冲锋”,这也展现了他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的决心。
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背景
武汉长江大桥作为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大桥,自1957年通车以来,成为了武汉的标志性建筑。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。而雷锋也曾是这些游客之一,他通过这座桥途经武汉时,拍下了这张极具纪实性的照片。
雷锋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写道:“一路上经过了武汉长江大桥,经过了首都——北京,并且在北京参观了一天,见识了许多新鲜的东西。”这段描述显示了雷锋当时内心的激动与自豪。
照相馆的背景和拍摄细节
雷锋在长江大桥下的合影,是由武汉大桥照相馆的工作人员拍摄的。大桥照相馆成立于1957年,为游客和市民提供纪念照服务。王孝云,曾在该照相馆工作,并且是拍摄雷锋这张照片的摄影师之一。王孝云回忆称,当时照相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奢侈品,他记得用的照相机是德国进口的120照相机,价格昂贵,操作复杂。
王孝云透露,照相馆常常为游客拍摄纪念照,价格每张为0.8到1.2元,而照片会寄送到游客的指定地址。虽然照片没有特别标注“大桥照相馆”的字样,但王孝云确认这张雷锋的照片确实出自照相馆。
雷锋的三张最爱的照片之一
雷锋生前非常喜爱这张与武汉长江大桥的合影。他的战友乔安山回忆称,雷锋常拿出这张照片与战友分享。雷锋告诉他:“这是咱们新中国修的大桥,底下是铁路,上面是公路,多漂亮啊!”这张照片代表了雷锋对祖国建设的自豪与热爱。
照片的传播与影响
这张照片不仅是雷锋生前最喜爱的照片之一,后来也多次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上,成为了雷锋精神的重要象征。1996年,黄德宝通过《人民铁道》报获取了这张照片的复制品,之后他将这张照片带到武汉长江大桥进行缅怀。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激励着武汉人民奋勇前行。
照片的最终去向
然而,关于雷锋与武汉长江大桥合影的原片,现在依然下落不明。尽管很多雷锋的遗物已被保存在各大纪念馆和博物馆中,但这张合影的原版并未找到。黄德宝表示,这张照片曾在《长江日报》等媒体中出现过多次,但始终没有明确的来源。尽管如此,这张照片仍然成为了雷锋精神的重要见证,承载着无数人对雷锋的怀念与敬仰。
雷锋精神的传承
雷锋不仅在中国,是世界范围内的英雄象征。60年来,雷锋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全社会。每年,全国各地都会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,弘扬雷锋精神。雷锋的故事和精神成为了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追求美好、无私奉献,永远牢记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